最近在看《三十而已》。
坦白从宽的说,这的确是个好电视剧,道具用心,节奏得体,演技在线,作为消遣娱乐来说,已经足够。
但周边的好话已经说得太多,到我这里,不愿意再说好的一些地方,而是说一下内里一些让人觉得不舒服的东西。
首当其冲的,就是它的价值观问题。
这在中国似乎是个死穴,好像说了价值观不对,这作品便不能要了一样。并非如此,这只是中国惯例,而非世界公理。
我是赞同文艺作品百花齐放,不被价值观所限制,由市场做最终检验者。可是毕竟人是有喜恶之分的,对于这种价值观的电视剧,我不能说它不该存在,只是里面一些角色被追捧的过于夸张,以至于让人觉得,这似乎代表了大多数的想法——
那就是所谓的“自强不息,做人上人”。
一些为了讨好大众的大v,比如申鹏,特别愿意放大中国人比起西方国家的人,有一种位卑未敢忘忧国,以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气势。
的确,我们国家的底层跟一些发达国家,比如美国的黑人不同。奶头乐的程度没那么高,一块钱炸鸡吃不着,也没那么开心的瞎混机会,而是时时刻刻想着出人头地,给自己找事做,永远不歇着,对阶级跃迁抱有超乎常理的执念。
这或许不是个坏事,但真是要看怎么去“往上爬”。
如果每个小孩的家长,都是以培养儿子以后当科学家,当研究员,为国效力,成为行业一流,这不止不是坏事,反而是大好事。
可从《三十而已》的贵妇圈里,我们明显的可以看出,在中国,目前主流价值观里的“阶级跃迁”,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。
不是为了精神上的高雅享受,也不是为了物质上的充实满足,而是圈子意识入骨,以资本论英雄,以能跟资本长期操逼并给资本生娃论英雌。
而她们的追求是什么呢?
就如同顾佳向王太太解释的“下午茶理论”一样,一群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,以如何研究十八世纪殖民地强盗国家的“风雅”为荣,好像这就代表了“贵族范儿”,懂的话就让人刮目相看,不懂就是土鳖,受人歧视。
一个生活在新中国的有钱人,竟然要靠学着几百年前的洋人来给自己涨面子,而这样的观念,竟然是被大众所接纳的,这才是真正的可怕之处。
我不反感有钱人,一个班级还有学渣学霸呢,每个人的境遇跟智商不同,肯定有人有钱有人穷。可是你有钱了应当追求的是什么?不要求你回报社会,什么“先富带动后富”,这可能是强你所难了。
但诚信经营,树立一个健康积极的榜样,总是应当做的吧。你买奢侈品买豪宅名车来享受一下,我觉得不过分。可是靠资本来实现阶级固化,养一群无所事事靠着丈夫的阔太太,用名牌包来形成鄙视链,好像自己的包贵上几万块钱,人格都变得高大一些了,这样自以为梦回大英帝国的贵妇心态,实际上或多或少的影响了现在“不甘贫穷”的中国人。
每个人都有争取美好生活的权力,可美好生活美好的应当是自己,而不是靠踩低别人来显得自己美好。
我觉得很有趣的一点,是之前《后浪》宣传片出来的时候,大家都在喷,好像里面动不动就出国旅游、极限运动的年轻人们,跟真实社会是脱节的,不体恤民情,而是一味的走高大上路线。
但到了《三十而已》里,这样的情况却被大家疯狂追捧。
能达到顾佳那样生活水平的家庭,中国不到1%。也是妥妥的小众。可是大家却看的特有代入感,还为她一头扎进贵妇圈,为了给儿子谋个“好前程”(她自以为的),而心怀崇拜与共情——我想这是因为《后浪》里都是讲有钱人享乐,大家不爱看,因为大众享乐不起。可《三十而已》却讲了中产阶级在更有钱的人面前吃瘪,那讨好的模样与风姿,跟你讨好你的中产阶级上司的样子是一模一样。
这样的共鸣,看的让人绝望。就像《地下交通站》里贾队长说的,皇军来之前你们欺负我,皇军来了你们还欺负我,那皇军不是他妈的白来了?
合着每个老百姓这么苦熬苦业,最后就是有一个机会给更高级的圈子里的太太做蛋糕、换拖鞋,那为什么我不去干家政呢?